跳到主要內容區

研討會論文

1. 〈從《昨自海上來》到《葬花吟》— 試析許常惠先生作品四首〉,1999年11月26日發表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「中國新音樂的表達方式、表達能力、美學基礎」研討會。

2. 〈陳其鋼《抒情詩》分析 〉,1999年11月26日發表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「中國新音樂的表達方式、表達能力、美學基礎」研討會。

3. 〈一個「兼容並蓄」風格的嘗試 ─ 從《梅花操》的創作探尋繼承與發展許

常惠先生音樂遺產的可能方向〉,2005年4月27日發表於「從許常惠到六月田水─探討台灣音樂創作的展望與未來」學術研討會,彰化和美國小。

4. 〈「五聲回歸」與「五聲遍在」─ 武滿徹與陳其鋼作品中的古韻與新腔〉,2005年11月12日發表於「2005台灣音樂學論壇」,台灣大學。

5. 〈引用、拼貼、摹寫與創造 ─ 從武滿徹、譚盾和庫爾塔格的作品試談當代音樂創作裡的巴赫〉,2007年5月31日發表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討會系列三∼「巴赫的音樂」學術研討會。

6. 〈從《丟丟銅仔》到《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》─ 試談呂泉生早期的民歌編曲、歌謠創作和他的鄉土與族群關懷〉,2005年11月19日發表於「台灣教育史研究會」十一月例會,師大歷史系會議室。

7. 〈從《呂赫若日記》管窺日治末期台北文化人的音樂生活〉, 2006年12月22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假霧峰明台高中舉辦之「日記與台灣史研究」研討會。

8. 〈威權體制下藝術家的認同情境與創作策略─以呂泉生與許常惠為例〉,2007年11月29日發表於國史館主辦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─「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」研討會。

9. 〈延遲與選擇 ─ 從《巴黎樂誌》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「現代」意識與文化關懷〉,2006年12月1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「林本源中華文化基金會」研討會;2006年12月2日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「台灣音樂學論壇」研討會。

10.〈2007年度台灣文學、音樂、戲曲、美術、女性議題研究的回顧與省思〉﹝*黃美娥、陳建忠、謝世英、楊翠合着﹞,2008年12月4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、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、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主辦之「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」研討會。

11. 〈聲音,歌與文化記憶─以臺灣當代音樂創作為例〉,2008年6月28日發表於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、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逢甲大學聯合主辦之「文物、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」國際學術研討會;2008年11月14日發表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舉辦之「台灣音樂學論壇」研討會。

12.〈文明之音的變奏─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〉,2009年5月21日發表於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辦之「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─2009青年學者論壇」學術研討會。

13. 〈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─與大江健三郎一起聆聽武滿徹和大江光的音樂〉, 2009年10月6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之「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」國際研討會。

14. 〈2008年台灣史文獻回顧與展望 社會文化【二】、藝術類〉(簡秀珍、李淑珠、白適銘合撰),負責音樂類論文評述,並擔任藝術類報告人,2009年12月17日發表於政大台史所、師大台史所、中研院台史所主辦之「2008年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」研討會。
瀏覽數: